NAIS Lifestyle | 世界公民视角下的小众英国攻略!
2025-01-22
NAIS Lifestyle 第8期
为了让即将去往国外留学的学生们能够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也为了让还没有毕业的同学们对大学生活有更直观的印象与憧憬,我们邀请了毕业于不同国家的大学的诺美老师们为同学们讲一讲他们留学的故事。
本期,由上海诺美学校人文组教师Lindsay Chen为我们介绍她在英国留学的经历和生活。
提到对英国的印象,你会想到什么呢?或许是高贵的英国皇室,J.K.罗琳笔下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诞生地,又或是offer季榜单上的Oxbridge。作为一名经历了几年英国高等教育的中国留学生,我的答案或许是多元文化主义。
在读书时,我一直发现周围的大多数教授和英国本地同学都非常坚持一种大学语言中的“政治正确political correctness”。这个词指的是有意将冒犯降到最低的语言,尤其是在描述由种族、性别和性取向等外部身份识别的群体时。下面是我在一次研讨会seminar上的一个生动的例子:
在英国正式宣布脱欧公投结果后,我在当地的许多同学都很沮丧。因此,我们在lecture和seminar上经常讨论“多数人的暴政tyranny of the majority”。英国评论家大卫·古德哈特(David Goodhart, 2017)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比喻来解释英国社会如此巨大的分歧:这都是关于“来自某处的人与来自任何地方的人”。(It’s all about “people from Somewhere versus people from Anywhere”) “Somewhere”和“Anywhere”的概念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后者代表了那些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旅行并感到自在的人,而前者则代表了渴望一个能提供归属感和稳定感的环境的人。在解释了这两个概念之后,老师让我们讨论我们是“Somewhere”还是“Anywhere”。我所有的当地同学都回答“Absolutely Anywhere”,这让我感到很矛盾。我觉得自己在心里是“Somewhere”,不相信我的本地同学是真正的“Anywhere”。然而,我不好意思说出我的“Somewhere”的答案,因为“Anywhere”似乎更能代表正义和政治正确。
在很多情况下,高等教育中的政治正确包括顺应全球化和支持全球公民概念的主张。当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国家的学生聚集在一个空间中时,就像是全球公民概念的微缩版呈现在我眼前:虽然我们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我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我们是相同学位的同学,我们仍然可以在同一个空间内进行交流和合作。
关于世界公民和多元文化主义的讨论从未过时。这份特别的世界公民视角的小众英国攻略将带你走进一个别样的英国。
说个伯明翰与曼彻斯特的世纪之争:谁才是英国的第二大城市?从人口数量上来看,伯明翰是当仁不让的仅次于伦敦的第二大城市。伯明翰位于英格兰中部,接近其地理中心,因此常被形象地称为“英格兰的大心脏”。
伯明翰是英国文化最多元化的城市,根据2001年的人口统计,伯明翰39.7%的人口不是白种人,有许多从加勒比地区、南亚和爱尔兰来的移民。如果在伯明翰大学读书,一个教室里,白人同学成了“minority”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巴斯是英国英格兰西南区域萨默塞特郡巴斯和东北萨默塞特区的一座城市。顾名思义,巴斯因为温泉浴场而得名。巴斯城最早建于公元43年,当时作为罗马帝国不列颠行省的一部分,巴斯是罗马人的温泉圣地,拉丁文名字是Aquae Sulis,意为“苏利丝之水”。但口头流传的说法称巴斯建城时间比这更早。埃文河谷地区的温泉是英格兰唯一的天然温泉,罗马人就在河谷之中,巴斯周围的小山上建立了温泉浴场和一座寺庙。1987年,巴斯城当选为世界遗产城市之一。城中的各种剧院、博物馆,以及其他文化和运动场所吸引了大批游客,巴斯因而成为主要的旅游城市。乔治亚时期的房屋建筑风格,是这座小城优雅的源头,罗马时代留下的影子仍然可以从建筑里捕捉到。来到这里或许你会明白简·奥斯汀笔下的那些女性人物的优雅魅力究竟从何处而来。
回顾英国的留学生活带给我最大的影响就是重建了我的世界观。在康德于1874年发表的《世界公民视野下的普遍历史观》中,理性被康德视为人类的独特禀赋和人类尊严的体现。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理性是全人类共享的人格发展目标。正是这一共同的人类美德,使得我们有了共同的身份——世界公民。这份特别的世界公民视角下的英国旅行攻略更是从历史的长河中论证了多元文化主义和全球化是永恒的主题。